查看原文
其他

flomo weekly vol.000 - flomo 浮墨笔记的源起(有彩蛋)

flomo flomo 2021-04-16


这期其实是一个拖了很久的第 0 期周刊,因为是关于 flomo 的起源背后的故事和理念。感谢少数派的邀请,终于解决了拖稿问题,也借此机会给所有使用 flomo 的共建者们一起分享下 flomo 诞生的经过。


一分钟有多少念头?在一次骑车的时候,15 分钟内我大概捕捉到了 20 多个想法。但过了一天,这些有趣的想法都消失不见了;每天,我都会阅读大概十几篇文章,将其中有价值的收藏,但一星期过后,似乎什么都想不起来了;兴冲冲的开了公众号,参加培训营,希望能提高写作能力,但是面对空白的文档,还是一筹莫展。

别担心,这种困惑不是你一个人。

flomo 是什么

flomo 是我和好友 lightory 两个人一起创造的一款「思维工具」,主要目的是帮助你「记录想法的川流」。目前是一个支持 PWA 的网页应用,可以跨平台多端使用,也可以绑定微信服务号输入。同时App 也在开发中。

用接地气的话翻译一下就是,flomo 是一个只给自己看的微博,或者说是一个加强版的文件传输助手。像是一个对话框一样,脑海中蹦出什么想法,只需要丢进去就可以了。


其实稍微留心下身边的人就会发现,多数人没有记录想法的习惯。不是因为他们懒惰,而是今日的工具和方法,都进入了一个误区。或者在聚焦如何设计更好的「写作体验」,或者设计更丰富的「建立知识之间的连接」。


而大多数笔记产品都忘了,能成为作家的人少之又少,而需要思考的人却越来越多。相比如何组织知识和写出文章,我们更缺乏的是更多的记录,以及更多有效的思考。

flomo 的起源

我是 Notion 的忠实用户,很惊叹于 Notion 背后的故事。他们的初心和愿景,让我作为一个古典产品经理感到汗颜。所以在他们的愿景的驱使下,不但经营了一个基于 Notion 比较庞大的共享数据库「产品沉思录[1]」,也给 Notion 带来了超过 200 位用户的新增。


但在日常推荐 Notion 给好友的过程中,我总有一种很强烈的挫败感 —— 这个工具到底该怎么用?比印象笔记好在哪里?block 是什么?database 又是什么?无论是之前写的《P.A.R.A 方法[2]》也好,还是《何谓渐进式笔记[3]》也罢,大家都会觉得很有道理,但是第二天却依旧重复昨日的习惯。



麦克卢汉说:我们塑造了工具,尔后工具也在塑造我们


作为一个十年产品汪的直觉,我开始静下心观察身边的同事,究竟是什么工具塑造了他们今日的行为?通过观察其实让我还挺意外的 —— 除了产品经理和开发,可能会尝试一下下 Notion,更多的还是印象笔记或sublime等本地工具;而运营客服部门的同学,用有道云笔记的比印象笔记稍微多一点。更多的人会直接用电脑的备忘录和记事本,更让我意外的是,居然很多人会开个小号发给自己,以及发给文件传输助手。


但几乎没有人不用数字化记录工具。

进一步调查他们如何使用这些工具,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:大多数人用这些工具的时候都很少分类,而且极少有完整的文档,标题基本上就是日期或者随手写了个什么。极少数人有整理归档的需求,每次问个东西要么是搜索,要么按照时间轴向前追溯。只有公司要求的文档格式,才稍微会记录一些。


通过这些观察,我们渐渐得出一些观点:

•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,知识工作者越来越多,势必需要一个数字化工具来长期管理信息和知识。•大多数思维工具都聚焦在如何撰写文档,整理知识。但却忽略了,大多数人的问题都不在整理,也不在于如何写文档,而在于许多想法都没记下来,是输入量不够。•随着每个人在公司的平均周期越来越短,每个人势必不能只依赖于公司的知识管理工具,而需要一个面向个人的工具伴随自己终身。


但到这里为止我们也没有轻易出手,而是在思考。什么样的工具形态能让大多数人输入无压力,记录更频繁。


slack(或者说文件传输助手)的形态进入了我们的视野,毕竟聊天应该是最没有压力的一种输入方式了。我们进行了两周的实验,只用slack的频道和Thread来记录想法和收集信息,发现虽然整理起来没有那么方便(后续还是在notion输出的文章),但明显记下来的东西变多了。


flomo 的理念

有了对用户需求的定性和定量调查,但还不够。因为对于思维工具来说,重要的不仅仅是做出来一堆功能,而是去思考产品背后的理念和哲学是什么。其实 flomo 的理念也并非原创,而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,结合今日现状进行新的抽象和归纳。在这里着重介绍两位对我们产品设计有巨大影响的前辈。


尼克拉斯 · 卢曼:

关于尼克拉斯 · 卢曼的卡片盒记事法在少数派已经有很多文章了,在这里就不多赘述。研究卢曼对我来说不仅是学习一种新的笔记方法,而是去学习他对问题的思考方式,对一些惯性的观念进行了重新的审视。


写作不是思考的结果,而是思考发生的媒介。写作可以很好地提高思维能力,因为它迫使你从更深的层次去阅读。就像学游泳一样,你必须通过实践来学习,而不仅仅是通过在纸面上的学习。



没有人会从零开始一件事情。关于创造力最坑爹神话之一就是它从无到有发生的。空白的页面、白色的画布、空荡荡的舞台 —— 我们最浪漫、最普遍的艺术主题似乎在暗示,“从零开始”是创造力的本质。但正确的方法是,在你选择你要写的东西之前,你必须下功夫研究并积累。


收藏往往没有作用。多数时候我们都会陷入「收藏者谬误」,感觉收藏就是学习到,但实际上「知晓某事」并不是「知道某事」。收藏更像是把信息搬运(而非加工),途中没有增加任何知识。


为什么分类不重要。我们的大脑不会按照分类来工作,至少一开始不会。当知识增长时,我们所知道的事物网络就会有机地生长(而非搭建了某种结构,更像是植物。而非建筑物)信息被个人主观的理解,贴上标签建立连接,成为知识。每个人的体系都不一样,所以一定是个性化的,不断生长的。传统的分类无法满足这种生长的状态。



Andy Matuschak:

用全栈工程师定义 Andy Matuschak 似乎已经不够,他曾经在 Apple 参与 iOS 系统的建造,尔后在可汗学院领导研发工作,他经常游走于学术界和硅谷之间。


「EvergreenNote」是 Andy 的工作笔记 —— 类似卢曼的卡片盒笔记法,每个「EvergreenNote」像是一张卡片,但是以一种很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的。但重要的不是 Andy 工作笔记的形式,而是他提出的问题和笔记建议:


知识工作者如何刻意练习?运动员和音乐家比知识工作者更严格的追求基本技能的精湛技艺。但是知识工作者对磨炼基本功并不认真,阅读随意,笔记随便,无法随着时间推移来积累,而且往往是临时性的实践。知识工作很少涉及刻意实践,典型的工作环境很少有刻意训练的环境,就像是玩游戏来锻炼身体一样。EvergreenNote 可以当做知识工作的基本单位,即每天记录了多少单位的笔记。


更好的记笔记”没有抓住要点;重要的是“更好的思考”。绝大多数的写作都集中在一些所谓“生活整理”式的框架上,专注于回答这样的问题: “我应该如何组织我的笔记? ”“我应该用什么样的日记? ”……这些问题集中在错误的事情上。我们的目标不是做笔记,而是有效地思考。


洞察力的飞跃取决于在这些主题上积累了大量的先前思考。有时候,这种积累完全发生在我们的潜意识中,但这有助于我们设计我们的外部认知系统,使我们的日常思考能够积累


为何要把读到的写下来?积累标签、保存 pdf 文件和制作书签看起来像是一种进步,但是我们系统地高估了它的价值。理解需要努力的投入。你不太可能从一个文件夹中得到太多的理解。我们收集素材是因为它很容易,也因为它消除了我们再也找不到我们要找的东西的焦虑。但实际上,我们往往只是把事情弄得更糟,把重要的材料埋在数以吨计的次要物质中,我们只是“不想失去”这种观念与知识工作应该积累的观念形成对比。


除此之外,阳志平老师、奥野宣之的《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》、以及 fonter 的《Notion 的支撑者》都对我们设计产品有莫大的启发。

从理念到设计

基于上述调查和前辈们的观点,我们把所有的精力都聚焦于记录想法,而非整理文档。所以我们把整个产品分为两个大阶段 —— 也许需要若干年才能完成。

•降低输入摩擦,提高输入动机•建立回顾体系,协助整理归纳

目前我们只是达到了第一阶段,所以就针对这部分的思考进一步展开分析。


降低用户的输入摩擦

让用户能尽量多的无压力的记录下来自己的想法。但不鼓励收藏和导入,因为这样本质上还是知识的搬运工。

•  降低摩擦:微信是大家使用最频繁的工具,而在输入框输入是摩擦最小的场景,所以我们开发了服务号输入。在提供 API 之后,目前已经能支持 iOS 快捷指令、Alfred、Automator 等快捷输入方式。•无压输入:flomo 的输入框更像是微博,并且仅支持一点点Markdown 语法,不支持图文混排。尽量消除排版的可能。•flomo weekly:通过每周的周刊,推荐相关的使用心得和笔记理念给 flomo 用户,降低大家使用 flomo 的门槛,学到更多使用情境。


提高用户的输入动机

量化用户的输入反馈,让用户能感知到自己记录后带来的价值。但不会做分享或签到激励,扭曲用户的动机。

•参考 Github / 豆瓣的贡献墙设计,帮用户即时看到自己积累的 MEMO 数量,获得记录的成就感。•建立每日回顾体系,通过服务号根据条件下发历史记录的内容,提高用户对过往记录的感知。•建立随机漫步体系,根据用户记录的内容帮他挖掘 MEMO 背后的关系,提高他对自己的洞察,提高进一步记录的动机。


所以许多用户反馈我们不支持 Markdown 语法,不能修改字体和颜色,不能一键收藏的原因,便在上面的思考里面了。


flomo 的未来

在上周的 flomo weekly 上,我写到 flomo 的愿景:

我们敬佩 Notion 背后的初心,但我们不打算拷贝 Notion 的功能做成 All in one;我们也赞叹 RoamResearch 信息架构之精妙,但我们也不打算借鉴 Roam 的双向链接;我们感慨石墨背后编辑器的耗费的精力,但我们不打算成为另一个文档编辑器;当资本和创业者都在关注企业协同的时候,我们选择关注个体。


我们只是朴素的关注着你,未来一年,未来三年,未来五年的你。


当你需要复盘和回顾自己的时候,希望能在 flomo 里面找到过去的自己。而不是把他们丢在公司的 wiki 或者企业 IM 的聊天记录里。


我们不仅关心你的过去,还关心你的未来。


想象一下,当我们拥有了成百上千的 MEMO,根据你的需要摊开在一张空白的桌面上,根据你的需要自动排列和组合,然后围绕一个主题合并成一篇文章,归档输出。这样你就再也不用担心思维的枯竭,而许多丢失的创造力,也能因此寻回。


我们在路上了,欢迎加入我们,同路人。

本周更新

  • 完成 API V0.1 版本的开发,在设置页面中能找到你自己的 Key 和官方精选的首批第三方服务(iOS 快捷指令、Alfred、Automator)

  • 分享生成图片正在进行中,希望下周能搞定。

  • 官网更新,增加了用户故事收集及帮助入口。同时启动了「flomo 创作者计划」,具体可以点击设置中的「邀请好友」入口查看。


flomo 的彩蛋

还没注册的朋友,通过「阅读全文」的链接,可以获得额外的注册奖励哦(累计 PRO 会员 28 天)


References

[1] 产品沉思录: https://index.pmthinking.com/a601a12335044f349a22caf57f274c27
[2] P.A.R.A 方法: https://sspai.com/post/61459
[3] 何谓渐进式笔记: https://index.pmthinking.com/Progressive-Summarization-faf06977850b46a6a7de1623ebf699f2
[4] flomo: https://flomoapp.com/register2/?Mg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